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2007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风向标之政策篇

2007.02.08 1240 字号 A- A A+
  2006年是一个充盈而摒弃了任何悬念的一年,是“高速增长”这个久违的词语重新回归的一年。2006年,工程机械行业以毋庸置疑的成绩,给这一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年关将至,在总结盘点之余,行业企业对2007年又多了一份期待和理性的思考。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工程机械行业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十一五”规划开局年这样的大环境,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高增、贷币信贷的快速增长以及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的开工建设,都极大地推动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各有关部门 “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预测,在“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需中央投入的资金大约就在1万亿元左右,其中工程项目需购买工程机械大约为750亿元左右。有专家预测“十一五”末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量值将达到2300亿元以上。这基本奠定了“十一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总体向好的基调,但是不排除阶段内小幅波动的可能性。   2007年是“十七大”召开之年。对于工程机械行业而言,2007年将会有哪些宏观政策与经济因素对行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2007年的开篇,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姚成杰博士和光大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处肖英男处长来与我们共同解读2007年宏观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及其对2007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影响。   政策篇   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信贷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工程机械的市场销量。“又好又快”是最近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中国经济将如何实现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变,中共中央党校的姚成杰博士将和大家一同解读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从“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解读   ■ 中共中央党校 姚成杰博士   2006年12月29日,上证综指收盘突破了2500点, 创下5年以来的股市新高。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高涨的股市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良好形势。   从总量来看,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经济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0.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仅上涨1.3%;据中国人民银行初步预计,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超过10%,物价上涨水平将在1.4%左右。这样,中国经济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4年在物价低位运行的同时保持两位数增长。从结构来看,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与均衡性也在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总体上可以用“又快又好”来形容2006年的经济走势。但是,中国经济在向前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决策层制定2007年宏观经济政策时要着重考虑的。   2006年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投资增长过快   2006年1-11月份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93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6%,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超过33%。从项目来看,中央项目投资增长29.6%,地方项目投资增长26.2%;从行业来看,铁路运输、有色金属矿采选和煤炭等行业增幅在30%以上,一些新上投资项目不符合国家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产业趋同现象比较明显。当前我国投资过快增长既与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有关,又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和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投资的过快增长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首先,投资过快增长必然引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最终传导到消费价格的上涨;其次,投资过快增长使能源需求进一步扩大,能源消费量持续快速增长,加大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再次,投资过快增长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不少投资项目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特别是国有银行贷款,投资效率较低,一旦经济形势风吹草动,就可能导致大量不良贷款,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金融安全造成威胁。   2.信贷投放过多   按照中国加入WTO时间表,2006年12月11日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急需提高资产收益以抵御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在提升资产收益和超过10万亿元存贷差余额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放贷的愿望和能力都很强烈。年初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政策目标是2.5万亿元,而前10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已约2.78万亿元。信贷投放过多和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象一筐螃蟹,难解难分,如果不加控制,将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银行流动性过剩将会过多投放贷款,这又为投资的过快增长提供了支撑,从而削弱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效果,而且过大的投资规模又会增加对银行的贷款需求,两者相互刺激,陷入恶性循环。信贷和投资的过度膨胀必然使一部分行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张,甚至使一些应该淘汰的项目重新上马,加剧能源和环境的紧张程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难度。过大的信贷和投资规模所导致的产能过剩很容易影响信贷资产质量,最终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最后,流动性过剩会使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推动资产和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不利于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平稳运行。   3.外贸顺差过大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位次已上升为第四位,对外贸易总量全球居第三,据预测2006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7万亿美元,增长20%以上。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贸易顺差仍在扩大,前10个月贸易顺差累计1336.2亿美元,外汇储备也在不断攀升,余额已约1万亿美元。外贸规模和外贸顺差的扩大反映了我国作为外贸大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外贸顺差过大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显现。首先,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6年前三季度加工贸易顺差,为1288亿美元,对同期贸易顺差的贡献率为117%,而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约8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它们获得了加工贸易利润中的较大份额;另外,我国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扣除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贸易顺差外,我国其他贸易方式总体上处于逆差。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只是贸易大国,还算不上贸易强国。这样的贸易结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其次,外贸顺差过大会引发更频繁的贸易摩擦,恶化外贸环境。再次,外贸顺差过大还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银行一方面要维持汇率的稳定,另一方面还要运用货币政策对目前的投资过快增长进行调控,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地运行,这就缩小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   4.高能耗行业继续膨胀   2006年初我国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约束性发展指标,但是占全国能源比重80%的原煤产量、发电量上半年分别同比增长12.8%和12%,分别比上半年GDP增速高出1.7%和1.1%,单位GDP能耗反而上升0.8%。在我国目前的增长模式和产业格局中,固定资产特别是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耗的高速增长。能耗的高速增长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节能降耗、使GDP“变轻变绿”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5.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我国GDP已经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消费物价水平一直徘徊在1%左右,但是从近期看,我国价格走势的上行风险仍不容忽视。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将加快推进,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会陆续上调,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高涨,这些因素都会拉动物价指数上升。我国将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求,企业在治理污染、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成本会相应增加,这会对物价水平的上升产生推动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周期较长,因而具有较大的投资惯性,再加上各地仍表现出强烈的投资冲动,投资增速有反弹的可能,未来生产资料价格仍存在上涨压力。这些方面结合在一起,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2007年宏观政策取向预测   回顾2006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度、高效益、低通胀的增长,2007年我国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逐步改善经济中的不和谐因素,实现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1. 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006年前10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6.8%,但是月份差别较大,6月份城镇投资增长33.7%,10月份回落到16.8%;第二季度经济增长11.3%,10月份工业增加值出现近几年最低,经济增长幅度降低至8%左右。目前,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国必须警惕经济大起大落的“过山车效应”。经济的平稳运行内在地要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07年我国经济政策总体走向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调控政策措施。具体来说,就要以市场化手段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调控手段,在以下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 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   在投资方面,我国将继续强调各项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改变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依靠行政力量扩大投资规模的做法。首先要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以及土地使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次要控制信贷投放规模和方向,控制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优化制度环境,弱化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引导地方政府的投资方向。   3. 协调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   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夫·罗奇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这两项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80%,而数据显示个人消费在GDP增长中的比重已经降到38%的历史低点。”国内消费不足一方面会加大对出口的依赖性,使内外不平衡程度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消费不足形成的高储蓄率将使银行流动性更加过剩,进而使控制投资规模更加困难。因此,协调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2007年我国经济政策的又一着力点。首先应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低收入者收入;其次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   4.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改善对外贸易状况   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制度,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出口,为自主创新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结构的优化。进口方面应侧重于增加能源、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优惠,实现国内外企业的同等待遇。   5. 优化产业结构,更加注重能源、环境问题   继“十五”环境指标落空之后,“十一五”开局之年再次落空使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更加凸显。近几年内,我国将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加强依法治理,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   6.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2007年,我国将继续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和收入分配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使社会更加和谐。(来源:今日工程机械) 本文编辑:蔚蓝